安順職業技術學院是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設立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學校坐落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的故鄉、以黃果樹和龍宮而享譽世界的貴州省安順市。1956年創建于安順鳳凰山麓,2001年8月由安順農業學校、安順財政學校、安順衛生學校、安順工業學校合并組建。2013年11月,以學校為依托成立安順技師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2018年3月,成為貴州省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單位。2022年1月,成為貴州省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
——辦學條件完善優越
——專業建設成果豐碩
學校始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突出質量立校,打造了服務于全域旅游、大健康醫藥、商貿物流等六大類共38個專業,建成了醫學影像技術、會計、護理3個國家級骨干專業,在全省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中獲得優質項目26個,建成了省級骨干專業6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門、人才培養基地8個,正在建設旅游管理、健康服務技術2個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獲“技能貴州”項目6個,與貴州醫科大學、安順學院聯合舉辦專升本專業5個?,F代工程系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入選教育部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智能制造領域試點名單,應用醫藥系“深化學生實習(實訓)考核改革”項目入選全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試點”。
——師資力量持續增強
學校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把提升教師隊伍能力素質作為辦學治校的重點,擁有一支具有教授和副教授、工程師和技能大師、博士和碩士等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師隊伍760人,其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60%,高級職稱教師占比超過20%。學?,F有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大師名師工作室5個;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省級職教名師2人;市管專家8名、市級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10名、市級產業扶貧技術專家30余名。教師近年獲省級以上表彰13人次,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技能比賽共獲獎97項。
——科研與社會服務并進
近年來,學??蒲心芰Σ粩嗵嵘?,教師獲得省市級科研項目48項,獲得專利授權和著作權124項,公開發表論文1900余篇,主編、參編教材298部,出版專著16部;建成“虛擬現實開發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安順山地型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30余個。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3名教師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新華社兩次對學校脫貧攻堅工作作專題報道;積極助力鄉村振興,與市鄉村振興局聯合成立安順市鄉村振興技術服務中心,與市委組織部聯合實施“村干部育苗工程”,幫助關嶺自治縣沙營鎮養牛村“關嶺?!碑a業形成規模,教師參與制定平壩灰鵝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和安順有機茶標準體系;依托具備的國家第98鑒定所、省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中心等資質,近年來完成各類社會培訓、社會服務和技能認定63000余人次,有效助推地方就業和再就業工作。
——產教融合特色彰顯
學校地處安順市西秀產業園,面向貴安新區、安順高新區、安順經開區,產教融合區位優勢明顯。結合軍民融合、大健康、大旅游、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需要,學校與市軍民融合辦、農業農村局、文廣旅游局、工信局、商務局、衛健局等市直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專業設置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學校先后與德康集團、百靈集團、貴州酒店集團、廣州黑格等150余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共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精準對接產業升級。學校與企業共同推行現代學徒制,共建“一院兩店三園八中心”,共建產業學院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開發黃果樹瀑布、龍宮旅游VR實訓等教學軟件,共同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對外交流不斷突破
近年來,學校搶抓東西部協作重大機遇,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和對外交流取得突破。學校承辦了2022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文+職業技能”國際漢語師資培訓暨來華留學質量研討會,參加交流周巡展獲“最受歡迎獎”,舉辦“黔中屯堡、共話絲路”國際學生職業教育屯堡文化之旅活動,加入了中國東盟護理聯盟。學校積極拓寬“朋友圈”,與貴州大學、青島酒店管理職院、廣東科貿職院、廣州番禺職院、廣州衛生職院、廣州市技師學院等開展廣泛交流合作,與廣州番禺職院、青島職院等聯合申報成為“貴州省東西部協作示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何泓博士工作室”在我校掛牌成立,東西部協作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師資培訓示范基地在我院掛牌成立。
——育人質量廣受好評
現有在校生14557人,其中高職生12571人。學校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成了貴州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學生近來年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獎項1項、省級獎項7項,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共獲獎971項,其中國家級81項、省級175項,旅游服務類專業連續10年代表貴州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國家級獎項14項。建校以來,共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10余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全省50%以上的放射技術骨干、全市80%以上的護理人員均畢業于我校,現代服務類專業80%左右的畢業生服務于全省旅游、商貿物流等領域一線崗位,工程技術類專業70%以上的畢業生成為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農業類專業為全市農村基層培養了9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高于全省高職院校平均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黨的旗幟高高飄揚
學校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全院23個黨支部均已完成達標建設,機關第四支部等四個黨支部被評為“市級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積極推進教師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雙帶頭人”比例達100%。信息工程系教師黨支部被評為首批“全國樣板黨支部”;現代工程系教工黨支部入圍全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創建單位名單;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文章榮獲全國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三等獎;經管系《會計職業崗位實踐》課程和教學團隊入圍了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名單,該系還入選了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
(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22年12月)